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
11 日上午 10 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并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通报,全国人口共 141178 万人,与 2010 年的 133972 万人相比,增加了 7206 万人,增长 5.38%;其中我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与2010年相比上升1.35个百分点;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我国少儿人口比重的回升,表明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前,人口话题不时受到关注,“出生人口再刷新低”“人口即将负增长”“老龄化进程加速”等观点被热传,“北京户籍人口出生数创十年新低”更是冲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在这之后,“2020年我国人口持续保持增长”这则官方消息的发布,对似乎弥漫全民的人口焦虑起到了一定的缓释作用,但似乎仍无法扭转全民人口焦虑之势。
2020年,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撰文表示: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
年轻人真不想生孩子?
2020年一份3.3万名适龄生育人群的调查问卷显示,66.7%的人认为,精力和时间在生育后,因没人带孩子而影响自身日常、工作;66.4%的人认为,自身的住房压力已经很大,钱都用来还房贷,没有能力生育;53.1%的人认为,生育后的住院医疗等多方面的相关费用是一笔大开销,并不愿意过早介入;37.6%的人认为,养老就已经是个问题了,更不要说再养个小的。
当下,90后和95后变成了社会主要的生育选手,大多都是单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使其普遍无法承受。综上调查结果而言,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来源于经济不充裕,育儿困难、老人赡养问题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年轻人不敢生育,而非不想生育。
鼓励生育 推进“一老一小”解决方案
“十四五”时期是人口发展战略导向重大调整转折点,也是构建应对低生育水平下生育支持和家庭发展政策框架的关键阶段。
4月14日,央行官方微信发布一篇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直指我国面临的人口严峻形势,应该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文章指出,“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
当前我国老龄化与少子化同时出现,让中国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或在2025年达到人口峰值,即将再次面临人口结构的重要转折点。
2020年6月,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八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其中,《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提倡一对夫妻(含再婚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2020年5月,北京市调整生育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标准,进一步保障好参保职工生育的基本医疗需求。此次主要调整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包括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计划生育手术等项目。
2020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用人单位对计划生育政策内生育的婴幼儿家庭父母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的婴幼儿保教费。
2020年3月,广东省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包括全面落实产假、配偶陪产假等政策以及积极探索实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假、产休假,并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长、实施远程办公等措施。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特别是将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老龄化“ “少子化”发展形势日益严峻,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将会为与保障生育息息相关的学龄前教育,尤其是早教托育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深远影响。